序言

 

近年來一直思考著台語的問題,很多人寫了很多台語文章和詩歌;學校、社團辦了一次又一次小學生以及大人的母語演講比賽。讀了這些台語詩、文,聽了那些演講之後

,令人感觸良深。

    語句之流失相當嚴重,為了眾多有意於學好更優美更豐富的台語的人,著手整理了一些句子。這些整理不作文法上的探討,只把日益被淡忘的一些句子視為熟語(idiom)加以彙集起來。

      本書為其中彙集擬聲語之部分。台語的擬聲語常常隨著說話者的主觀感受而作種種變化,成為「聲外有聲」的一種表現,如能正確又巧妙的使用擬聲語,可清楚地將自己的內心情緒和想法傳達出去。就此點而言、是為台語的一大特質。

    這些本來你我都可不經意脫口而出的慣用語、歷經歷史塵埃,如今重新加以探索定位,俾能重建更完臧的台語。

    現代台語的整理工作應由現代台灣人來完成,為了留給下一代,以及有志於傳承更優美更豐富的母語的人、以新時代的心情寫了這本書,希望對台語研究能有所俾益。

 

 

BOKLOQ -----------------------------------------------------------------

 

 

台語e疊詞擬聲語                                                                                      5

 

 

 

關於擬聲語

 

˙擬聲語

      狀語大約可分為三類:其一是動詞與助詞所組合,用以模擬動詞之動態者、其助詞常常置於動詞之前,文法上稱所疊的助詞為「動語」,其二是形容詞與副詞所組合,用以模擬形容詞之狀態者、其副詞常常連接於形容詞之後,文法上稱所疊的副詞為「靜語」。其三是聲詞所組合的,用以模擬聲音者,其聲詞常常置於動詞或助詞之前,文法上稱為「聲語」。

      擬聲語 (onomatopeia) 通常由狀語中分離獨立處理。台語

的狀語群相當龐大,本書刻意的將「聲語」與「靜語」、「動語」並列成為台語的狀語中之三大類之一種。

      相對於「擬態語」作用於動詞以描寫動詞的動態、「擬

狀語」作用於形容詞以表現形容詞的狀態、「擬聲語」對

聲音作模擬作用,比如「 (qoq-zè)」之模擬敲擊聲、

□  (vaa-zè)之模擬汽車的喇叭聲。這種聲語與助詞「

組成的「擬聲語」如同中文「哇一聲」,表示所模擬的為

單音節的聲音。

 

 

 

6                                      台語e疊詞擬聲語

 

      台語的擬聲語也和中文一樣,藉由聲語的重疊來模擬連

續的聲音,如「硞硞叫」、「叭叭叫」。有時構成「叭叭

叭叭叫」形式,但沒有中文之「叭叭叭的響」的模式。這

類重疊聲語所組成的擬聲語叫做「疊詞擬聲語。

 

˙聲與擬聲

      關於漢字「聲」的意義,張載正蒙』說:凡響曰聲,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

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又辭源』謂:耳官之所

感覺者也,凡物体顫動、與空氣相激盪,皆能成聲。國語辭典』即直釋為:聲響。

      最常和「聲」併用的漢字是「音」。關於「音」的意義

,『辭源』說:聲成文者謂之音。『禮樂記注』:雜比為音,單出曰聲。也就是說:不論大自然、或人工所引起的能量所產生的「響」叫做「聲」,而「聲」有韻律的才叫做「音」。

    然而「聲」與「音」有時實在很難分別,比如近來常聽到汽車的喇叭聲「嗚咽嗚咽」的響。「嗚咽嗚咽」聽起來好像有韻律似的,又像只是一種聲,究竟是「聲」?還是「音」呢?

    因此、中國語文製造了一個模稜兩可的複合名詞叫做「

 

 

 

 

台語e疊詞擬聲語                                       7

 

聲音」,把「聲」與「音」攏統地歸在一起,不分彼此。

    照「聲音」的歸納法,台語的「擬聲語」應該叫做「擬聲音語」,因為台語的擬聲語中包含有模擬音樂聲的,比如模擬鼓聲的「津咚(dindong)」叫,和模擬瑣吶聲的「唏

(hyihoo)」叫。不過本書仍依定例,定為「擬聲語」。

    外部世界所發生的聲音,由外耳部進入耳腔,通過內耳

神經細胞之間的聲音振動通路,刺激鐙骨產生聲波,傳達至內耳前庭耳蝸,再經由聽神經傳導至腦內聽覺中樞。

    人類使用發聲器關,模擬聽覺中樞所接收的自然或人工引起的能量所產生的「聲音」,而發出的語言叫做擬聲語

 

˙擬聲語的語差

    然而、雖說是模擬,擬聲語並不一定、也不需要絕對與

聽覺系統所接收的現實聲音一致,常常因民族而異,因時地而異,因物種而異,甚至因人而異。

    例如模擬狗吠聲,華語和日語都說「汪汪 (wang-wang)

、英語說成bark。台語即按不同的場合構成較為複雜

的聲語;像大丹那種猛犬型的狗的吠聲是說「hom-hom

叫,像約克舍或美利美利賓那種小可愛的吠聲,及挨打

或咬鬥時發出的吠叫聲是說kay-kay」叫兇性大發,

咬人之勢的吠聲háw-háw叫、好像有所示意似的

 

 

 

8                                       台語e疊詞擬聲語

 

聲是說「狺狺 (ngáu-ngáu)」叫或「峱峱 (náu-náu)叫。狗

像狼拉長聲音吠叫的台語說:狗仔吠ooh-ooh叫。也有人一概說成「汪汪(óng-óng)」叫,這是受到中文所影響的,但還是跟ㄨㄤ-ㄨㄤ有點差異。

    模擬窗戶震動時發出的聲音可能是差異最大的,華語說「嘎啦嘎啦」響、或「轟隆轟隆」響、日語說「ゎギゎギ

(gata-gata)英語大概dugle-dugle 馬來語是說

geredak-geredak」、台語說「硞硞 (qok-qok)」叫、「矻硞

(qik-qok)叫、「矻磕(qid-qab)」叫、或「硠硠 (lóng-lóng)

」叫、以及「轔硠 (líng-lóng)叫。矻磕」叫是模擬整片窗門擺動搧擊框木發出的聲音;「硠硠」叫、「轔硠」叫和華語的「轟隆轟隆」響都是模擬震動較大時發出的聲音

 

˙擬聲語與民族語感

    狗吠聲和窗戶震動的聲音,本來沒有甚麼不一樣的,但人類模擬出來的擬聲語卻有明顯的差異,而且與現實的聲音並不一致。

    究竟是人類的聽覺系統構造因民族而有差異,致使傳達於聽覺中樞的聲波發生偏差?還是人類的造聲器關各有不一樣,致使模擬出來的聲音發生偏差的呢?

 

 

 

台語e疊詞擬聲語                                      9

 

    醫學上的研究否定了這種可能。這是母語所具來的傳統累積使然的。所以擬聲語是最富於民族感情的語言,有時候、只聽一句擬聲語就能知道講話的是哪一國或哪一族群的人。

    台語叫狗為「kàu」,狗自己有否「我是狗」的意識,人類無從知悉。常常看見有人鼓動著舌ziok-ziok」的呼

叫並不相識的狗,這時大部分的狗都會搖著尾巴表示高興

。如果是日本人,他們會說「ヌグヌグ(pochi-pochi)」。我們無法了解這些人類語言聽進狗的耳朵裡是甚麼樣子的聲音。總之、台灣的狗比較喜歡「ziok-ziok」聲,而日本的狗比較喜歡「ヌグ-ヌグ」這種聲音吧。

    那麼究竟是狗先喜歡,人類才這樣叫牠們?還是被人類

叫慣了,狗才喜歡它的呢?當然是被人類叫慣了,狗只是認同而已吧。大概是台灣人自己對ziok-ziok」這個聲音有親切感,而ヌグ-ヌグ」之聲會讓日本人感到愛 。這種人與聲音的關係產生了所謂民族語感。

    台灣人在愛不釋手時、或者「痛」得無法忍受時也會發出「ziok-ziok」聲。愛到極點時的心理感受和「痛」得無

忍受時的心理感受是一樣的,所以「愛」的台語說成「

疼」,比如「愛小孩」的台語說「疼小孩」、「愛台灣」

的台語說「疼台灣」。

 

 

 

10                                     台語e疊詞擬聲語 

 

˙Mother tonque

     根據達爾文的研究,人類的笑聲是由小猩猩高興時,雙手拍打胸部發的「wooh-wooh之聲進化而來的,然後發展成為語言。

    嬰兒出生後 6~8 週便會發出 a-,u-的長音,叫做 gueing

6~8 月時開始發出 a,a,a,的連續短音。而於9~10月後開始發出 ta,ta,ta,pa,pa,pa 連續的複數單音節。然後逐漸聽取大人的話來學習語言。

    gueing 階段,台灣嬰兒的 gueing 並不是 a-,u-,而是gu-,gu- 9~10 後發出的也不ta,ta,ta,pa,pa,pa

而是 da,da,dabam,bam,bamgu,da,bam 都是濁擦音。台語有很明確的濁擦音,嬰兒自母親的肚子裡就本能地繼承了與華語絕然不同的濁擦音,這便是語言學上所謂的

Mother-Tongue 吧。

 

台語的年輪

    在聽取大人的話來學習語言的初階段,嬰兒尚未具備理

解語言的能力,只是把聽到的「話」當做「聲音」加以模仿而已,所以嬰兒guein也是一種擬聲語。當擬聲語被

認知為具備一定的某種意義而能互相理解時便成為語彙,

發展而成為語言。

      換言之,人類的語言是經由擬聲語發展而來的。例如「

 

 

 

 

台語e疊詞擬聲語                                      11

 

竹」台語叫 dek;折斷「竹」時發 diaq 聲,「竹  (dek)

就是「diaq」這一擬聲語發展成為名詞而來的。貓 (niau)

(zíau) (yû)、雞 (ke)、鴨 (ah)等都是。相較於台語,華語的竹(ㄓㄨˊ)、鳥(ㄋㄧㄠˇ)、雞(ㄐㄧ)、鴨(ㄧㄚ)等都可看出經過輾轉的痕跡。

    事實上、很多具這種傾向的語彙還存在於台語之中,檢索這類語彙能夠看到該語言的年輪,可知台語是最接近於原始祖語的一種語言。

    所謂「聲音」是一種能量的現象,人類模擬此一現象的就是擬聲語。本書將此一關係稱為「叫」。為了較能容易了解,文中接在聲詞後面都加一「叫」字,如「硞硞叫」

。本書將此「叫」視同中文的副詞「,即硞硞

,而不作鳴叫解釋。不過有時仍然可以視為鳴叫

,不過此時的「叫」是動詞,聲詞「硞硞」反而變成動語助詞,所以不屬於擬聲語,而是擬態語了。

    擬聲語是主體性最強的語彙,借用漢字表述勢必產生極限,文中使用些未成俗的漢字請對照羅馬拼音。又羅馬拼音採用了 AL-1 台語文系統,該系統曾於 1994 年度獲教育部台語書寫方法研究獎,與教會羅馬字系統對照如 P-12

請比較參考。

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