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420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建都」先於「遷都」

劉曜華

這陣子,遷都儼然變成一項代表流行的社會與政治工程。要討論遷都之前,我們首先應該要問,到底什麼是台灣的國家首都呢?

幾百年來,台灣人在殖民政治意識的高壓下,根本沒有選擇自己首都的機會與想像。早期的台南是荷蘭人選定的,清朝政府承繼荷蘭人與明朝鄭成功在台南的基礎,在此立足兩百多年,直到十九世紀末台灣升格建省之際,才短暫選定台中作為控制南北的新省城所在地,日本人來到台灣後,沿用台北為殖民統治的行政與政治中心,也確立了台北往後百年的首領地位。

國民政府來台後,以首都暫時遷移台北的荒謬理由,荒廢國家首都應該的建設與發展格局。就這樣近六十年來,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完全沒有認真思考與籌備一個國家首都應有的格局與配備。於是上百個國家機關零散於台北縣市各角落,暫時遷移台北的臨時首都核心區也被台北市的都市發展切割得四分五裂。

其次,中央政府的一府五院也分散各處。總統府使用的是日本統治時期留下的總督府,興建年代為一九一九年,行政院辦公廳是原來的日本殖民政府台北市役所,興建年代為一九三七年。立法院園區是日治時期的學校改建而成。監察院是原來的日本州廳辦公室,興建年代為一九一五年。司法院是日本時期的高等法院與台北地方法院,興建年代為一九三四年。唯一的例外是位於木柵的考試院,建物興建於一九五一年。

照理說,國家首都應該是國家治理機關的集中區,也是一個國家形象的重要象徵。然而總統府與五院之中,只有一個考試院建築是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才興建的,絕大多數的中央機關使用的配備是日本殖民統治遺留的建築物。特別是立法院區,整個院區建築物零散不堪,看不出有任何民主自由精神與氣質可言。

再來看看外國大使館與領事代表處,這些象徵國家與國家交流的建築物群,本來可以呈現多樣且有趣的國際風光與建築博覽,結果呢?台灣人在台北能看到什麼國際交流的影子?

簡要地說,目前放置於台北的中央機關根本沒有展現國家首都應有的風貌與氣質,也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台灣根本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國家首都。因為還沒有首都,所以現階段的台灣人根本不應該大談遷都,甚至搶著爭取首都遷移。反之,我們應該先好好找個像樣的地方,規劃興建一個能夠代表台灣人精神的國家首都。(作者為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系主任)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