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01 自由時報  
 

 

從日本籌建副首都談起

林佳龍

日本在福島核能災變之後,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和大阪府知事橋下徹,在跨黨派的「危機管理都市推進議員聯盟」推動下,簽署合作協議,將建立大阪為「副首都」,著手日本國體安全的危機處理。

現代民主國家遷都的例子很多,遷都理由大致有二,一是平衡國家均衡發展,二是分散風險,避免集中性的重大災難及國防侵略。

台灣國土面積不大,但國家發展卻出現嚴重區域差距,五都之後更形成富都、窮縣、離島、邊陲,一個台灣四級發展的差距。各種遷都之議,被行政院打回票,成為一項困難的政治工程。趁此國會改選,個人聯合中部立委候選人提出國會遷建台中的方案,平衡國家發展,也為首都台北減壓。

日本核能電廠都距離東京 一百英里 以上,但台灣的核一、核二和核四都距離台北市僅約 二十英里 ,核三廠也距離高雄不到 五十英里 。依據世界核能協會的調查,只有日本和台灣的十二座核能電廠在周邊 一百英里 內曾經發生規模五以上的強震,台北和高雄幾乎是全球核災風險最大的兩個城市。台中地理位置就像澳洲首都坎培拉和加拿大首都渥太華,位於全國最繁榮的兩大都市之間。把立法院遷到台中,絕對有利於維護核災風險下的國體安全。

有人懷疑行政、立法院在不同地實行的可能性。事實上,世界不乏立法、行政、司法等政府機關分設在不同城市的國家。像南非就有三個首都:行政中心設在普勒多利亞,國會在開普敦,最高法院在布隆方丹。荷蘭首都在阿姆斯特丹,但實際的政治中心在海牙。馬來西亞首都在吉隆坡,但行政機關在太子城。紐約一度是美國政治中心,後來隨著國會山莊在華府建立,逐漸轉型成為國家的財經中心,這也是首都減壓的國際案例。

行政機關分散,開會辦公很麻煩嗎?我國已經進入「一日生活圈」的「高鐵時代」,恢復台中為另一個政治中心,不但讓大多數立委開會更方便,國家的資源也可以擴及到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等中部縣市。中央部會官員也才能跳脫台北觀點,更貼近基層民眾,去除以往「從台北看台灣」的習性,讓台灣各地出現更公平、更多元的發展面貌。(作者為台灣大台中發展協會理事長)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