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人的親屬輩份稱謂 。 獨尊北京語的「國語」政策視台語為方言,比起北京語為一種等而下之的粗俗語言。別的不說,單就直系血親輩份稱謂之差異,就可以看出究竟誰比較粗俗不雅? 首先:台灣人的直系血親輩份稱謂與中國人的直系血親輩份稱謂有根本上的差異,如下: 台語:太祖←─阿祖太←─阿祖←─阿公←阿爸←─我─→
子 → 孫 → 干仔孫 → 干仔干孫 太祖媽←阿祖太←─阿祖媽←阿媽←阿娘←─我─→ 子 → 孫
→ 干仔孫 → 干仔干孫 先祖←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 母←─ 我─→ 子 → 孫─→
曾孫 ─→ 曾曾孫 台語:我←─父母←─阿公阿媽←阿祖←太祖 │ .│ │ ╲ ╲ ╲ 漢語:我←─父母←─ ←祖父母←曾祖←曾曾祖 無獨有偶,北京語叫「丈夫」為「老公」、叫「妻子」為「老婆」、卻又叫「夫之父母」為「公婆」,然則「公」到底是「誰」?「婆」又是「誰」? 我知道你心裡在想:台語還不是叫「丈夫」為 “ang”、叫「妻」為 “bó”;那 “ang” 是甚麼?“bó” 又是甚麼?台灣男性竟然管自己的妻子連名子都不叫,卻叫「某」,真是豈有此理! 可是,你誤會了,台語的
“ang” 來自南島語
(馬來語)
“ang”
是對男人的尊稱「君」的意思,等同於日語 “anata” (あなた);“bó”
也是來自南島語 (馬來語)
“ĕmbok”,意思是「母親」,即「孩子的媽」;越南語亦稱為
“vợ”,西藏語即稱為「嫫」(mó),是「妻」不是「某人」的「某」。你若聽過
Sideia
地區的人管他們的「太太」叫
“anbó”
(俺嫫),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台語是那麼優雅的語言。
根據克利姆法則 (德國學者克利姆的學說)
人類語言依一定法則變化,亦則某語言或語群分離成為他語言或語群時,某音素有跟著一起變化的現象。比喻梵語、希臘語和拉丁語的
[
p ]
移用為日耳曼語時變為 [ f
],例如:屬於拉丁語發音的
per
(父),屬日耳曼語的英語是
father,法語的piere
(足),英語
foot。意思是日耳曼語與英語是由拉丁語分離出來的。 比照台語(閩南語)
與北京語(漢語),亦有如克利姆法則的現象:
就是說台語的年輪早於現代漢語不知有幾千年,由於此,習見此間音韻學者常依所謂的語音變化法則來詮釋台語,乃是本末倒置,導致不確定的結果將可想而知。所謂「音韻間緊密的對應關係」恐怕是學者的歸納與研究韻書時產生的一種方便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