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思齊墓

1954~6 年間流浪客居於義縣水上鄉南鄉村牛朝埔石路仔種植芊草、樹薯時,有農民彭阿木在尖山頂掘到一把石劍 (長約 40 公分、寬約 12 公分),與當時南鄉村村長謝添來先生及友人陳水永君三人登上尖山頂查看,發現山頂南邊樹薯園中有一規模不小的古墓,坐北朝南,面向白河水庫,墓丘已經塌成平地,墓碑一半沉入土中,沒有墓誌銘添來村長說:當地人稱為「大將墓」,但不知為誰家祖先的墓。

想起連雅堂的《臺灣通史》記載,懷疑此墓為顏思齊墓本來計劃加以挖掘來求証實,考慮「法」的問題而作罷。後來趁謝添來村長要把石劍送交嘉義縣政府保存之便,口頭促請嘉義縣政府注意研究該墓是否確為顏思齊墓?當時的嘉義縣長李茂松因案繫獄,由國民黨嘉義市黨部主委金輅代理。也許正合於國民黨的「移民史」觀,縣政府不分皂白就立起「顏思齊墓」記念碑,成為「顏思齊開台」史蹟的鐵證。

 

但,俟後我發現這個「顏思齊墓」並不正確

顏思齊這號人物,最早見於江日昇的《臺灣外記》說:顏思齊,字振泉,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人,因宦官欺凌,揮拳斃其僕,逃日本,裁縫為生。1621 年因不滿日本幕府統治結夥謀反失敗,率鄭芝龍及楊天生等二十六兄弟駕十三隻船逃抵臺灣。翌 1622 年 9 月,顏思齊因往猪羅山打圍回來,歡飲過度,感冒逝。

《臺灣外記》的寫作年代不可考大概是在康熙年代所作,版本眾多,名稱也相當龐雜,似史小說的敘述體裁,後來考證發現許多內容與史實並不符合。妙的是連雅堂《臺灣通史》(卷 29 ) 加以添油加醋,還摻了味精粉說:「…(余) 又嘗過諸羅之野,游三界之埔,田夫故老,往往道顏思齊之事,而墓門已圮,宿草茀焉。烏乎!是豈非手拓台灣之壯士也歟!」「 (思齊等) 航行八日夜,至台灣,入北港,築寨以居,鎮撫土番,分汛所部耕獵。未幾而紹祖死,芝龍昆仲多入台,漳、泉無業之民亦先後至,凡三千餘人。五年秋九月,思齊率健兒入諸羅山豬打,歡飲大醉,傷寒病,數日篤,召芝龍諸人而告曰:『不佞與公等共事二載,本期建立功業,揚中國聲名。今壯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繼起。言罷而泣,眾亦泣。思齊死,葬於諸羅東南三界埔山,其墓猶存」成為捏造顏思齊史蹟的「鐵證」。

導致後人 (包括本人) 信以為真,楊碧川《臺灣歷史年譜》說:1621 年海盜顏思齊攻掠北港。網上有琳瑯滿目的顏思齊故事,包括張炎憲館長的講述。『顏思齊』站說:「顏思齊和部眾到諸羅山捕獵,豪飲暴食,不幸染傷寒病,數日後竟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七歲。安葬于今嘉義縣水上鄉與中埔鄉交界處的尖山山巔,其墓猶存」。his 01a 站說:顏思齊於1625 年罹患瘧疾病死,葬於諸羅東南三界埔山(今水上鄉)。 據說有學者周冠華曾於 1953 年畫拓墓碑,發現「顏思」二字,推論確為顏思齊墓,繪聲繪影1959 年台灣省政府亦在北港鎮文化路上設立「顏思齊開拓台灣紀念碑」以紀念顏思齊登陸笨港之事蹟。

還有人平白捏造出「笨港十寨」,具體指出十寨的位置 (主寨:水林鄉水北村顏厝寮左寨:水林鄉土厝村王厝寮。右寨:水林鄉土厝村陳厝寮。前寨:興化店庄(溪流沖毀)。後寨:考試譚庄(居民他遷)。哨船寨:北港鎮樹腳里(船頭埔庄)。海防寨:水林鄉後寮村(後寮埔庄)。撫番寮:北港鎮府番里(府番仔庄)。糧草寨:水林鄉土厝村(土厝庄)。北寨:北港鎮大北里(大北門庄)。

黃俊平《外線頂沙洲與東石潟湖》即說:顏思齊、鄭芝龍等開拓了魍港外九莊:大康榔、小康榔、塗獅、鹿仔草、龜佛山、南勢竹、龜仔港等而我卻鬱卒了半輩子,後悔五十年曾經登上尖山頂,看過那座古墓。  

北港在哪裡?

正如《荷蘭人在福爾摩莎》作者程紹剛所說:一些歷史記載只能做參考,不能盡信。首先,關於顏思齊的一些歷史文字,誤把「北港」當做今天的「北港鎮」。「北港在哪裡?」這個論題也許會令一些人跳腳。

1621 年為 1624 年荷人佔據 Teyowan 之前 3 年;巴達維亞日誌 1624 216 有如下之記載:「 2 16星期五,快艇 Mocha 號抵達當地,該船由日本運來各裝有白銀 12 ,各裝有白銀 2,000 ,及若干生絲和絹織物,總價 70,000 g ruden 以上,隨單記載清楚。同船並捎來駐中國沿海司令官 Ryellsen 得來的消息報告說:福州最高執政官揭示:禁止中國人前往 Pehou (澎湖) Packan (北港、別名 Teyowan) 與荷蘭人進行貿易

Hay-hong-tou-ty (海防同治) 接獲Tong-a-cou-wan (唐國王) 命令,凡出港戎克船都加以臨檢又中國人常詐稱捕魚,偷偷至北港 (Teyowan) 與荷蘭人貿易。故嚴禁戎克船前往該地。

和田清《關於琉球台灣之名稱》:明末、現在的台南屬於北方的港,故稱為「北港」,荷人稱為Packan

如同之後的「大員」成為全島的名稱「台灣」一樣,當時也指台灣全島為「北港」。Packan Lequeno Pequenos (琉球北港)

1625 年荷籍航海長 Iacob Ysbrantsz. Noordeloos 實測台灣全圖稱全島為 Packan顯然的,1621 的「北港」指的是現在的台南,而不是雲林縣的北港鎮,而且在這個時點,現在的「北港鎮」尚未存在。

 

尖山在哪裡?

連雅堂信口開河的說:「(余) 又嘗過諸羅之野,游三界之埔我就不相信連雅堂曾經到過三界埔即使到過三界埔,我也不相信其時三界埔的「田夫故老」知道「顏思齊之事」,到過尖山頂看過「顏思齊墓」的「墓門已圮,宿草茀焉」。因為,三界埔、牛朝埔與尖山雖同屬於嘉義縣水上鄉南鄉村,其實相隔甚遠50 年代那時要從嘉義乘嘉義客運往白河班車過八掌溪大橋後的檳榔樹角站下車,爬山步行崎嶇小路約一小時抵達牛朝埔石路仔,由石路仔步行約 4~50 分鐘抵達尖山腳 (謝添來村長住處),再由尖山腳爬山步行約一小時才能抵達尖山頂。自石路仔至尖山一帶概稱牛朝埔,日治時期屬內角軍用地,戰後屬內角軍區砲兵訓練用地,人煙不多,一部分為戰後前來拓耕軍用地內閒置山坡地的農民,連雅堂的時代恐怕還不是人足可到的地方。

三界埔位於水上鄉與中埔鄉交界處,距離石路仔北方數公里,步行崎嶇小徑約一小時半左右方能抵達。兩地相隔,山地難行,非有必要,不相往來。

根據日本天理教博物館藏,註明康熙初年畫製的「台灣地圖」,虎尾溪由「台仔窪」出海,所謂十寨(今水林鄉)當在虎尾溪之北,即顏思齊到尖山狩獵,死於尖山,他須涉過虎尾溪 (牛挑灣溪Favorlang溪?)、北港溪和八掌溪三水之險,行一百多公里之遙去狩獵,簡直不可能。

據巴達維亞日誌記載:1652 年禁止456 月在笨港溪對岸狩獵,希望鹿群在上述時間內能得到繁殖。16278 年荷軍二次遠征華武壟時都曾就地很容易的捕到鹿隻,分與眾人食用。在那花鹿成群的年代,何勞跋涉到尖山狩獵而死於尖山呢?縱然如此,明《臺灣外記》是說「顏思齊因往猪羅山打圍回來,歡飲過度,感冒而逝」的,為何又把他抬回去猪羅山,葬於三界埔尖山頂上,殊不合理,簡直不可能。

十寨在哪裡?

1628 16巴達維亞日誌記載:「之前,海盜一官 (1624 年起) 曾在大員為公司翻譯。後來悄無聲息地離開那裡,在海上行盜…」顯然的,鄭芝龍既然在大員為荷人做翻譯。開拓十寨之事應為後人所杜撰。

1624 年荷人已經來台,直至 163738 年荷人二次遠征華武壟期間,巴達維亞日誌熱蘭遮日誌都沒有隻字提及顏思齊或十寨之事,甚且對笨港溪以北的 Fovorlang 好像一無所知,還得派牧師尤紐斯等人多方探查,才找到去 Fovorlang 的路。這很不合理,既然早有十寨之開拓,且鄭芝龍曾經為荷人通譯,情形應該不是這樣。

再者,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P 417 97 ) 為:奧良耶小森林當在今雲林縣口湖鄉西北沿海或四湖鄉西南沿海這個「認為」太籠統,因為就今天而言,雲林縣口湖鄉西北沿海指口湖鄉下崙村附近,四湖鄉西南沿海即指四湖鄉箔仔寮一帶。可是,若就四百年前而言,情形顯然不同;其時台灣西部海線,尤其嘉南平原一帶海岸,因大自然造陸運動,沙洲、潟湖產生最頻繁,主要原因在於夏季經常發生颱風,大地在狂風暴雨吹襲下,處處形成小溪,這些小溪沿著坡度流向低處的河流,河床因而上升,河水猛漲,夾帶來自上流的大量泥沙與礫石,以萬馬奔騰之勢衝向出海口。大量的泥沙受阻於冬季不斷吹襲的西北季風,而在離岸不遠處形成沙洲。沙洲與本島海岸所包抄的海域,成為潟湖,以容納大小溪河不斷沖刷下來的泥沙,久而淤積成為陸地。加以亞洲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使台灣陸地呈上升狀態,平均每年大約升高 0.5 公分 左右

這種大自然的造陸運動,造成台灣西南部海岸線不斷向西方伸展,例如台江之浮覆,根據GPS測定,四百年來,台南地區陸地,自赤崁樓至安平海岸,向西伸展約 9 公里 ,今佳里鎮至七股網仔寮沙洲,向西伸展約 12 公里 以上。

依此估算,四百年來,雲林縣地區陸地向西伸展至少也 10 公里左右。反過來說,荷治時期雲林縣地區海線尚在現在陸線之內至少也有 10 公里 左右。日本天理教圖書館藏清初「舊繪台灣圖」顯示:岱仔窪 (今口湖鄉台子村) 還是像Tayoan 那樣離本島海岸相當遠的一個島。

(日本天理教圖書館藏清初「舊繪台灣圖」)

再根據 Johannese van keulen 繪製的中國沿海地區地圖』及1724 年 Johannes vingboons 繪製的『台灣地圖』笨港溪北方至濁水溪沿海、即今口湖鄉與四湖鄉的大部分地區都尚未浮覆,東邊接連的水林鄉恐怕也還是一片沙洲連連的潟地,人不能居住,連通行都極為困難的地方。所謂「十寨」之說,不攻自破。

更絕的是:2011 年 03 月 31日 有媒體報道:清明前夕 130 多位來自福建、廣東的顏氏後代子孫組團,30 日跨海來台,前往水上鄉「開台王顏思齊墓園」尋根祭祖。真是「活見鬼」了。

 

根據媒體報道,文建會與內政部曾邀專家學者對嘉義縣水上鄉牛朝埔疑為「顏思齊墓」進行評鑑,隨即以無確切證據,證明其為顏思齊之墓,而於同年 1127 公告解除其為三級古蹟。為還原歷史,且避免誤造史蹟衍生後遺性問題,嘉義關文化局將於近日內邀集對顏思齊史蹟及墓園有研究之專家學者,並參考地方耆老論述,再次針對各方所提供資料進行「顏思齊墓」的考證確認。希望不必再多出一舉。

關於顏思齊這號人物,有人說他是顏水泉、有人說他是李旦、有人說是用以漂白鄭芝龍賊蹟的虛構人物,中國人那麼多,漢字頂多一萬多個字,拼來拼去,一定找得到名叫「顏思齊」的人,他是誰非我關心所在。台灣四百年歷史已經有太多杜撰虛構的故事與史蹟,多一個「顏思齊墓」也無所謂。我所希望的是不要有捏造的史蹟和我有關。  

其實真相不難判明,挖開來看看,不就一目瞭然了嗎!!

 

 

 

 

 

 

RSS  FEED

 

9 20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