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國山風雲

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們故鄉的人稱虎尾溪東邊叫「內面」,那個時候,天氣晴朗的時,仰頭往「內面」看,看得到「半天嶺」和「半天嶺」下的「大坪頂」。常聽大人說「大坪頂」又叫做「鐵國山」。「鐵國山」上有個抗日英雄叫柯鐵虎。

大坪頂遙望半天

遙望大坪頂

關於鐵國山抗日義軍的歷史故事不勝枚舉,雖然它是距今僅只110 年前,發生在現在的雲林縣古坑鄉一帶的一段真實歷史,往往被描寫成「水滸傳」或「羅濱漢」似的綠林義俠故事,各說各的故事,不大一致。.

大抵來說:1895 年清國割讓台灣予日本,台灣各地紛起抗日,嘉義縣梅仔坑 (今梅山鄉) 人簡義,原為劉永福部屬,率義軍與日軍戰於斗六,兵敗,走投於古坑大坪頂柯鐵。眾猛將謀士紛紛來歸,共推簡義為首領,稱大坪頂為「鐵國山」,抗日義軍聚至1000 餘名。1896 6 14 簡義於鐵國山大會群雄,昭告天地,稱天運元年,各地義軍紛起響應。 6 15 鐵國山將領率義軍約 700 人,圍攻南投街,見日援軍至,始退返鐵國山。同年 6 30 簡義率抗日軍 600 名,以迅雷之勢克復雲林,進而激起各地抗日活動。

大坪頂一角

日軍不惜任何犧牲,誓奪雲林。迨日大軍至,義軍退守鐵國山。日軍改採懷柔手段,派員安撫,在辜顯榮、陳紹年的勸誘下,簡義獨自一人下山歸降。義軍改舉柯鐵為鐵國山總統,徵糧於民。 柯鐵一族世代拓墾於雲林大坪頂(今雲林縣古坑鄉),武藝絕倫,具俠義心,人稱「鐵虎」。 12 12 日軍不惜任何犧牲,集中大軍猛攻鐵國山,柯鐵等人放棄鐵國山基地,逃往深山,分頭抗日。

關於柯鐵虎,李筱峰教授的『第一節」( distance.shu.edu.tw/taiwan/ch20/ ch20_ sec01.htm) 這樣說:

柯鐵虎,1874 (清同治 13 )生,原名柯鐵,雲林人,造紙工人出身。1896 6 月中,中部抗日軍齊集大平頂 (又做大坪頂,在今雲林縣、南投縣交界處) 為根據地,共推簡義 (精華)為首,柯鐵虎等為「十七大王」,組成抗日隊伍,建號天運,改大平頂為「鐵國山」。10月,在辜顯榮出面斡旋下,簡義歸順日人,柯鐵虎被推為首腦,稱「總統」。柯鐵虎在鐵國山設官分職,自籌軍餉,向人民收稅,負責地方治安,儼然是一個獨立小王國。柯鐵虎以「奉天爭倭鎮守台灣鐵國山總統各路交勇軍柯」的名義,發布抗日檄文,總計抗日軍約數千人。12 12 ,日本當局調集大軍進攻鐵國山,先遣部隊在打貓東頂堡 (今嘉義梅山、雲林古坑一帶) 後頭仔山被柯鐵虎的抗日軍殲滅一半。後來日軍從各山頭用大砲砲轟鐵國山,抗日軍因無大砲,節節敗下陣來,最後柯鐵虎下令化整為零,分別向大深山密林撤退,鐵國山淪日。退入密林的柯鐵虎,又重整旗鼓,在各地打游擊,與集集、林杞埔 (今南投竹山) 等地抗日首領陳法、陳水、陳細條等人互相呼應,攻擊日駐軍及憲兵隊。1897年,柯鐵虎聚集抗日軍五、六百人,以今雲林林內鄉東方的觸口山為基地,一度克復雲林。在雲林地區抗爭達四年之久。

日本當局見訴諸武力不能征服,改勸降手段,兒玉源太郎派辜顯榮勸其歸順,柯鐵虎提出十項要求,與日方談判。和談條款如下:

(1) 雲林斗六門及其附近另設一治民局,由台灣人治理,聘一日人當副手。遇有人民刑案,由台灣人審訊。

(2) 前清無兵防守,而今由日軍佔領之地區,日軍立即撤出,並將被日軍侵佔之大平頂山,退還給柯鐵虎作為屯兵之所。

(3) 以後柯鐵虎、張呂赤、賴福來、黃才等,可以率領台灣民兵保護人民。日軍如有事聯絡,只用文字往來交談,不得面決。

(4) 柯鐵虎以前向人民所收之稅金,以後仍照舊徵收,作為兵餉及行政經費。

(5) 柯鐵虎之所屬民兵,在保護地方安寧,日後如與日本官兵在途中相遇,雙方均不得挾怨惹是生非。

(6) 柯鐵虎自議和之後,屯兵山間保民,誓不為非作歹。如有奸人捏詞控告,必先將訴狀呈治民局,由台灣人審理,日人不得直接受理或派軍圍剿。

(7) 雲林境內,准許民家使用軍械,以便自衛。

(8) 雲林境內如有頑強不聽勸化之人,柯鐵虎可派民兵出山清剿,以免匪徒橫行鄉里魚肉人民,而妨礙柯鐵虎保境安民之名譽。

(9)凡以前犯罪之台灣人,自議和之後,均改由治民局主管審理,不得再由日本人毒打成招。

(10) 柯鐵虎沾大清皇帝之鴻恩,能保護雲林縣人民安居樂業,三年之後雙方再重議條款。

柯鐵虎的條件,日方委曲求全答應,還為柯鐵虎舉行了一次「歸順式」。議和後的一年之間,雙方相安無事。但是到了 1899年 底,日方聲稱柯鐵虎背約造反,派兵包圍柯鐵虎的山城,柯鐵虎率眾恢復抗日。1900 年,柯鐵虎忽患重病,2 9 日 病逝。其勢力逐漸潰散。

柯鐵死後由簡水壽繼任鐵國山統領。同年 (1900) 5 月日軍編成軍憲警混合部隊,以芝麻小事為藉口,突襲鐵國山的抗日首領。但除了格殺黃才及一百餘人部屬之外,並未得所期結果。  

三年後之 1902 年 5 月 25 日上午 9 時,日人分別在斗六、林杞埔 (竹山)、崁頭厝、土庫、他里霧(今斗南)、下湖口等六處,由各支廳同時舉行所謂的媾和儀式,卻暗地在各典禮會場的周圍皆埋伏機槍隊,等到典禮完畢,日本官員及御用紳士皆先行退場後,一聲令下,將與會義軍首領悉數加以掃射射殺。計斗六場有:張大猷、張呂良、鍾佑、劉榮、李汝漢、張金環、吳文枝、張雍、張標等 78 名,林圯埔場有:張雍、張金環、李榮及其部下 63 名,崁頭厝場有:劉榮、簡存、張呂赤及其部下共 38 名,西螺場有:遠萬值等 24 名,他里霧場與土庫場有:沈藤等 24 名,下湖口場有:張總、賴江山等 39 名,總共 266 名義軍首領遭受集體屠殺。惟有鐵國山統領簡水壽懷疑日人有詐,密藏一支短槍,提早離場才免於遭到殺戮。鐵國山遂告瓦解,時離甲午後已過七年。

這次「屠殺事件」曾經引起日本國內輿情譁然,1906 年政府乃將策畫這屠殺事件的總督府民政局長後藤新平調離台灣。

由鬼仔湖看大坪頂

於幾次大坪頂之行中,認識了莊先生。莊先生稱柯鐵虎為「柯千歲,自稱「莊九千歲」,獨自一個人在大坪頂崖下的「鬼仔湖」柳橙園種植柳橙。「鬼仔湖」曾經為日本軍砲擊鐵國山的陣地,進攻的日軍被鐵國山義軍殲滅了一大半的古戰場。「莊九千歲」在他住處的神龕裡立名號祭拜著柯鐵與鐵國山義軍的英靈。

莊九千歲

 

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原下寮埔受山宮委員會會計張石良先生的『鐵國山歷史抄集』影本。所描述「歷史」宛如章回小說,不盡可信。惟張石良先生自稱「柯鐵虎甥姪」,即柯鐵虎外甥之姪子,對柯鐵虎之生平與後代族人之述說,當可採信。

根據 張石良先生之述說,柯鐵虎出生於1876 年 (光緒 2 年) 古坑鄉東和村人,祖父名柯墩,父親名柯錢,母親柯黃蕊,為次子;有兄名柯清合,大姊柯笑及妹柯燕。柯鐵虎長大之後遷居大坪頂經營雜糧商,娶一妻二妾,妻名劉秀美,斗六人劉守都大姊,大妾黃女士,斗南人黃守令愛,小妾名徐鮮,古坑鄉桂林人徐才見令愛。有一養子名柯元亨。

柯鐵虎父親柯錢及二位妻妾

柯鐵虎歿時僅 25 歲,其妻劉秀美移居苦苓腳石槌尾,未幾遂失去蹤影,無人知其下落。大妾帶著養子改從母姓,避居今嘉義縣梅山,再嫁當地人蕭固,生一男蕭慶珠。黃元亨長大後經營糕餅店,傳黃永欽 (曾任梅山鄉長及嘉義縣議員) 等二子。小妾徐鮮因病早逝。

鐵虎大姊柯笑嫁給古坑鄉永光村人張清旺,傳兩男一女:張月厚、張月露與張燦,及孫張石良與張進益。此則張石良自稱「柯鐵虎甥姪」的親屬關係。

令人傻眼的是張石良先生說:柯鐵虎兄柯清合戰死後,其妻陳聁改嫁斗六人吳克明(1872-1937) 為妾,生吳景箕、吳景徽 (1904~1978 曾任雲林縣長,因土庫大橋案繫獄) 與吳景吳克明即清朝末期縣試中甲午榜秀才(1894年),為早期抗日之論述中,與辜顯榮、林月汀等同為有名的「御用士紳」或「日本走狗」。如果張石良先生之言是可信的 (鑑於吳克明原居住雲林縣古坑鄉崁頭厝 (今永光村),因其父被選為「雲林總理」後才由古坑遷居至斗六,與柯鐵虎兄弟原為同鄉人,以及吳景徽先生之出生年推測,不無可能),是即吳克明與鐵國山義士之間,好像不能以單純的「抗日」與「御用」來蓋棺論定。也許我們低估了先人的政治智慧。

關於早期的抗日義士,李筱峰教授歷史學者翁佳音曾經指出:

號稱抗日三猛的簡大獅、柯鐵(或簡義),在乙未抗日時也是未曾與日人開仗,甚至還有迎降日師的」說:回過頭來再檢討此一時期的抗日活動,如果以過去單純二分法的「抗日史觀」來看,無論簡大獅、柯鐵虎或是林少貓,他們無疑的都成了抗日民族英雄。然而歷史人物的臧否,似乎不該如此單純。林少貓甚至還被附近鄉里的耆老們認為是危害鄉里的土匪。因此,與其從政治意義來看他們,不如從社會角色來觀察,可能較為貼切。

他們之中,尤其是林少貓和柯鐵虎,屬地方角頭的色彩頗濃。他們擁眾據地自雄,可以和日本殖民統治當局攤牌,成為一股地方勢力。當日本殖民統治當局表面上佯稱承認其勢力的存在時,林少貓就可以「以至誠之心報效兒玉」了;至於柯鐵虎雖然號稱「沾大清皇帝之鴻恩」,但其角色仍與林少貓近似,柯鐵虎這支屯兵山間,以「保護地方安寧」為由,向民眾徵收稅金的地方勢力,在議和條款中竟然還要「誓不為非作歹」,可見他予人有「為非作歹」的印象。再說,他們這些地方角頭的格局與眼界,其實頗為狹隘,他們全然不知道大環境的局勢如何。已經進入明治維新,高唱「脫亞入歐」的日本,對台灣已有一套殖民統治的規劃,在其近代化的行政體制下,豈容許其殖民統治的境內出現據地為王的局面?柯鐵虎、林少貓如果真以為日本當局會真心簽訂那種承認他們據地為王的條款,那就實在愚不可及了。

看了李筱峰教授的『第一節』,令人悲哀起來。抗日的人被批「地方角頭的格局與眼界,其實頗為狹隘,全然不知道大環境的局勢如何,實在愚不可及」,附日的人被罵「御用士紳」或「日本走狗」,真不知做為一個台灣人,怎樣做才不會被罵?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打垮「民主國」的不是日本兵,而是「民主國」自己的子孫,打敗「鐵國山」的不是日本軍的大砲,而是「鐵國山」下的子子孫孫。

回溯 1895 年 10 月雲林戰役,六日日本軍猛攻西螺,七日土庫激戰,八日直搗白沙敦堡 (今元長鄉),咨意虐殺,放火燒去民屋共三千五百九十戶。「雲林虐殺」曾經引起國際公憤,日本政府才於次年撥金二萬五千圓救卹死傷,被燒民屋每家支給五圓作為補償。喜安幸夫台灣島抗日秘史》說:抵抗的人都被叫做「土匪」,根據當時台灣高等法院院長高野孟矩的調查批說:「漫然出兵,六日間燒毀七十餘庄民屋,良匪不分,殺害民人300餘人,激怒附近民人,成為今般峰起之惟一原因。是故所謂有「土匪」幾千幾人云云,其實詳細清查發現多為良民,因父母被殺、兄弟被殺或妻、子被殺所激怒,或家屋及所有才物被焚燒殆盡無家可歸,因而投身抗日者十之七八,為惡「土匪」其實不過二三人而已。 

討論鐵國山不宜單把「鐵國山」格式化,它是繼「民主國」後的各地抗日戰役到八卦山戰役、以及台北奪回戰等一連貫鄉土保衛戰爭之延續。對於「民主國」盼望列強干涉而未得,台北奪回戰策畫俄羅斯出面援助而失敗,清國連口頭的聲援都不敢的大環境下,面對強大的日本國,「鐵國山」義士明知不可為而為,拋頭顱洒熱血,豈你我所敢為的呢?

 

 

 

 

 

 

RSS  FEED

 

7 20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