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船

                              

  白龍船常常被寫成「扒龍船」。如果是「扒」就是「划」的問題,從前的人常說「划白龍船」,不就變成「划扒龍船」了嗎說?

同是每年的五月五日,中國人稱為「端午節」,台灣人叫「五日節」或「白龍船節」,「白龍船」即「白龍船節」之俗稱。

白龍船是海洋民族慶祝春盡水暖,開始作海上活動的一種民俗,西自阿德利亞海,東至東南亞,屬海洋地區都有白龍船競技,形式即大同小異。「白龍船」指的不是船,是節的稱呼,後來加了「節」字,說成「白龍船節」或簡稱「龍船節」,把船裝成龍的模樣,是附會於「龍」字的。

白龍船起自何時,何地不得而知,現在在阿德利亞海的威尼斯地區有一項春天舉行的划船比賽叫做 Voglow pogalong,形式除船形以外和我們的龍船賽差不多,東南亞人叫做 pelongpeilong,有些地方 (馬來亞) 有時並用閩南發音叫做 pe’chun,是「pelong’船」省去 long 的形式。pelong (peilong) 可能就是台語「白龍船」的語源,台語多加了「船」字。

漢字對異文化 (漢以外的) 往往扮演著異形的角色,雲南的 bai 族被寫為「白族」,本來 bai 是女性的意思,卻變成「白人族」。白龍船是白龍船節,卻變成「扒龍船」,還和端午節混為一談,原來的意義就模糊了,恍忽看到屈原、白娘、雄黃酒、黃巢試劍,卻看不到海洋了。

台灣是個海洋島國,自來就所有一貫節令活動,「炸寒單」之後, 五月五日 的「白龍船」與八月半之「走標」都是。「白龍船」可朔至維尼斯的 Vogalon 船祭,原本是繼象徵春來抖擻精神的「炸寒單」之後,象徵春暖開始進出海洋的一種活動。所以前者多與火有關,後者即與水有關,卻衍生為驅除瘴癘的移民意識,或附會於屈原投江的故事;托名寄生於「元宵」或「端午節」,悖離海洋文化己遠。

   
龍船花

從前氣候較涼,自「清明節」至「白龍船節」之間,草埔上長出一種美麗的草花,叫「龍船花」或叫「龍船柱」,高五、六公分,尾端勾勾的,吊著十多朵倒鐘形的桃紫色小花。女孩子們常常把勾勾的花莖摘起來當耳環掛,暱稱為「迎春花」,是台灣最小的野生蘭花。

「白龍船節」過了,「龍船花」就謝了。吃過「五日節粽」,「破裘仔」可以丟了。

滄海桑田,隨著草埔的逐漸消失,「龍船花」也逐漸失去蹤影。我尋找「龍船花」的芳蹤已經半世紀。直到去年春天,在一次「花蓮港之旅」偶然的機會,發現了那睽違半先輩子的美麗小花,不是在草埔上,是被人排在攤架上叫賣的。販家說:「這清明草啦!,固筋骨、祛風濕、壯陽補腎,真補喔!」

原來「龍船花」並沒有消失,只是被改了芳名,「龍船(節)」變成「清明(節)」,「花」變成「草」,被改成叫「清明草」。

攤架上的「清明草」看起來比較高大而虛胖,聽說是人工栽培的,和我腦海中那嬌小可愛的印象不大一樣,還變成了人的滋養食品。

人的嘴巴有「說話」與「吃東西」的「兩種功能,所以不會說話的動物就整天吃個不停,要不然就多出「咬人」的功能,說話的機能愈退化的人,「吃東西」的功能就越發達起來,甚麼都吃,連那小不點的「龍船花」都不放過,真是面目猙獰!

今年春天,在台北捷運淡水線的車廂裡,看到兩個青年人手裡各捧著一株帶著草皮,和我腦海中那嬌小可愛的「龍船花」一模一樣的「龍船花」。我故意問他們:

「這是甚麼花?」

「不知道吔,看起很可愛!」

「哪裡挖到的?」

「我們的………的…………………」

「哦…………」

 

 

 

 

 

 

RSS  FEED

 

9 20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