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螺與甲螺時代

                                 

連雅堂《台灣通史》說:顏思齊自稱「日本甲螺」;幾年前在「遠流網」的「元氣村」有人討論到「甲螺」一語是否來自海賊旗上畫的 " tortoise-shell "?說他看到 W.G.Goddard 作的 Formosa (Macmillan,, London, 1966) 有一段話:

Li (指李旦) invited the chiefs of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pirates to meet him at a small cove south of Anping, Known as Kansan. He set before these his plan and won their approval. This in itself was a remarkable testimony to Lis standing, as at that time China and Japan were estranged to such a degree that war between them was a possibility at any time. Yet Li bring about harmony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outlaws, who recognized him as their leader and whose instructions they swore to obey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ircumstances, He was their pirate-chief. In recognition of the this, it was agreed that their flag would bear the emblem of a tortoise-shell, which signified Lis supremacy.

說:海賊旗用「螺甲」做 logo,是否已指出「甲螺」稱呼的由來?也有可能其後橫行於台灣海峽的大海賊都以螺甲 (螺殼) 為旗,因此「甲螺」一語是指船上掛著畫有「螺仔殼」的旗子的海賊頭,當然海賊頭有時也可能具有駕船技術而足以稱為 Captain

這位仁兄把 "tortoise-shell" 譯成「螺殼」,我想是「龜甲」吧!W.G.Goddard 說的應該是「八卦旗」。日本的朱印船掛的是八幡大菩薩旗。W.G.Goddard 所描述的只是李()爭奪地位的一點景點而已。無論如何,他們是以倭寇為主體的 pirate。蘇州寒山寺附近的嘉鈴關的城樓裡掛有一幅據說唐伯虎所畫題為「台灣戰勝圖」的圖畫,圖中畫有日本武士和一些看起來像平埔族的武士正在攻城掠地,結語是說中國人死守嘉鈴關,戰勝了台灣來的海盜。

關於「甲螺」:最早1951 52 年於台博館所展示的文件中看到的。那時有一群準 outlaws 流連在新公園 (228公園) 裡,打聽基隆港出航的船期以外,終日無事,就以台博館為家,整日翻閱著展示的文件、文物,晚了就在公園裡找個適當的地方搭地鋪睡覺。成功上船的,有些悶死在貨艙裡,有些成了海龍王的女婿,有些被抓送回來坐牢、有些偷渡成功卻老死在外國獄中。我是其中之一,托天庇佑,我還活著。

「甲螺」有時寫成「海螺」、發音カイラ(qah-i-la),我看到的文件說:日本學者把荷人據台前到距今1000年前這段時期 (大約上接至十三行文化下期) 稱為「海螺時期」。後來再看到一些文字、譬喻「顏思齊自稱日本甲螺」等等。「甲螺」是甚麼碗糕?當時我直覺的想法是「けらい」(手下),應該是一句日語翻成 Foken 語寫為「甲螺」。

現在想回來,那些叱吒風雲的海上英雄怎麼自甘於做日本人的手下?

關於甲螺,陳舜臣的『琉球の風』(第二冊) 一章「甲螺 (カーレ) の館」有一段文字說:「日本語の「かしら」にあてたのが「甲螺」でありヽ倭寇のにおぃのする名称である。日本の海賊の頭目を意味をするが、このころは、日本に出みいている中國人海商や船員たちをとりしきる中國人頭目を「日本甲螺」と呼んでいた。平戶の一官、五島の祖官などが当時の甲螺であった」。

高橋庄五郎 (尖閣列島ノート作者) 即說:「沖繩では倭寇のことをかわらと呼んだ。これは倭寇と同義語の甲螺のことで、倭寇は小部隊の大将のことを「頭」と呼び、かわらは竹富島の小波本御岳の祝詞にもあるとい う」。

陳舜臣先生說「甲螺」發音 "ka-le" 是日語「かしら」(kasira) 轉音而來的; 高橋 先生即說:「甲螺來自琉球人稱倭寇為「かわら(kawara)、連雅堂《台灣通史》又說:顏思齊自稱「日本甲螺,相傳顏思齊為福建海澄人,即「甲螺」是否為福建語,頗耐人尋味。

語源的追考是更深一層的事,日語「かしら」是否由 (カーレ) 演變而來,我不敢置喙,如從空中鳥瞰,台灣的確是琉球群島最末端的一個最大的島,離先島諸島最西端的与那國島不到100公里,若說「台灣的事」與「琉球的事」無關,那太過於「移民史觀」了。況且四百年前的一句專用名詞。

とから(吐噶喇)列島為南西諸島中屬於鹿児島県側的薩南諸島嶼群。站在鹿児島而言,とから列島是南進琉球列島的「頭前」地標,因而被稱為「とから列島」。

古時稱今大甲溪北岸以大甲為中心,包括今台中縣及苗栗縣一帶的海岸平原一帶為 Taokas (道卡斯),稱居住於該地區的平埔族為 Taokas 。台灣的歷史由南而北發展而來,就地形而言,西南平原到大甲溪而止,大甲溪以北屬丘陵地帶,也是由南北進的「頭角」之地,因此被稱為 Taokas,即台語「頭角」。

指紋成渦旋紋的台語叫做「指頭仔螺」,人的頭髮有一 (有人倆處,極少數人有三處) 渦旋紋的台語叫做「庄」。古時濁水溪南有西螺、溪北有東螺,荷人寫為 sioleeDoalee,應該是「小螺」、「大螺」,Chinese 譯成西螺、東螺,好像地極改向了,東西倒置,西邊的叫「東螺」,東邊的卻叫「西螺。這個「螺」就是「庄」,即小庄、大庄,指人群集的中心,現代台語叫做「庄頭」。「螺」當然也是「中心」,指尖錐形螺旋體的頂尖點,台語叫「尖母螺」,有時講成「大母螺」。

「甲」就是以前的「保、甲」的「甲」,現代台語講成 kak (角頭的角),「甲螺」就是角頭的「大母螺」,就是代表一個單位的「頭頭」,現代台語叫「頭人」或「頭目」。這是從「カーレ」(kare) 或「かわら」(kawara) 被譯成「甲螺」這兩個漢字的意義瞎掰而得的,顏思齊自稱「日本甲螺」簡單的說,就是自稱倭寇的「頭目」。 

我有一直縈纏在腦裡的一個問題:「頭 (head)」的台語稱為「頭殼 (tâuhqak)」,聽起來好像台灣人的「頭」裡面是空空的沒有內容物。原來它是漢語的「頭 + カーレ(kare)」棄尾(apocope) 變成tâu-qak,漢字寫成「頭殼」,原本的意義是「頭部的頭」不是空空如也的「頭蓋骨」。

有人說「甲螺」就是 Captain,這是現代學者譯取的名稱。Captain 本來指荷蘭東印度公司派住長崎出島或大員的商務長官,日文寫成「甲必丹」,中文譯成「長官」,如大員商館的「商務長官」。

事實上自甲螺時代島上的住人就跟Monsoon 航路的西方船商有所接觸,也與北方的日本人透過鹿皮交有更頻繁的來往,甚而參與倭寇組織。林兼光《台灣紀略》(沿革) 說:「先是北線尾日本番來此搭寮經商,盜賊出沒于其中,為沿海之患,後紅毛乃荷蘭種,由咖溜吧來,假其地于日本,遂奄為己有。」1588 年豐臣秀吉頒布海賊取締令加以鎮壓,倭寇遂轉進琉球與台灣等地。在這過程中,台灣人(平埔族) 早已躍上歷史舞台。

台灣人不能自囿於四百年歷史,老把自己綁在移民意識的泥淖,至少要把台灣的歷史往上推到「甲螺時代」,尋覓「甲螺時代的歷史痕跡,讓台灣這個島嶼風起雲湧,尤其有意義。

 

 

 

 

 

 

RSS  FEED

 

元月 20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TOP